清徐,古称“梗阳”,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尧舜时期梗阳归属唐国,建有陶唐城。夏朝属冀州,周朝属并州。春秋晋国魏献子为政时,将祁氏之田分为七县,其中一县为梗阳。这是梗阳成为县城的开始,迄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此后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又先后在此置清源县和徐沟县。两县于年夏合并,新县名取自两县县名首字,称清徐县。也是因为这一历史原因,清徐拥有两座文庙。
清源文庙汉武帝时期,梗阳由县降为乡,直至隋朝建立。隋朝以后,梗阳归属晋阳县。隋开皇十六年(年),析晋阳和榆次的部分地区,在梗阳城北新建县城,因城西北有清源水而称为“清源”。这是清源称县的开始。
金泰和三年(年),时任清源知县的张德元,在城西南修建文庙,其位置是今天的清徐县城关赵家街西北隅。清乾隆二十九年(年),清源改县为乡并入徐沟,此时的清源“添巡检,留训导学额仍旧”,文庙得以保留。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文庙被扩大后的梗阳学堂占用,改称清源第一高等学堂。
学宫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的清源文庙,经过元、明、清各朝的修葺和扩建,成为了一座由中轴线上的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与东西廊庑、魁星楼等建筑组成的南北四进院落。这时的文庙格局和建筑形制,被《清徐乡志》中的学宫图准确地描绘记录了下来。
但这些建筑,除了泮池、戟门和大成殿留存了下来,其他建筑均已不存。坐落在月台之上的大成殿,是文庙中最古老的建筑,为金代遗构,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整体结构规整,古朴大方。殿内正中供奉有孔子塑像,其身后立有庄重典雅的花梨木雕画护屏,上方悬挂蓝底金字匾额,上书“万世师表”。
大成殿(图片来源于网络)
泮池和戟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徐沟文庙清源建县近六百年后,析平晋、榆次、清源三县地,于县之东境置徐沟县,因境内有涂水(古“涂”与“徐”同音)而得名,这时是金大定二十九年(年)。但徐沟文庙的建成时间要略早于清源文庙,据清光绪八年的《徐沟县志》记载,是始建于金大定年间,于明洪武三年(年)重修。
徐沟文庙位于徐沟镇北,整体方位、格局和建筑与清源文庙基本一致,包括大成牌坊、道观古今牌坊等。据《徐沟县志》记载,这里还曾有三位皇帝的御书匾额,分别是清康熙帝的“万世师表”、乾隆帝的“与天地参”、光绪帝的“斯文在兹”。
文庙内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文庙和其东侧同样建于金大定年间的徐沟城隍庙,在同一文保单位的名头之下。两座建筑群保存情况都比较差,除了基本的格局和形制还在,雕像被毁、壁画被涂,留存下来的明清建筑,因为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改造,也变得面目全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和裂缝。盘龙琉璃照壁上相间的黄绿之色,虽然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旧颜色不改,但龙口和龙身部分已被损害,照壁的根基也出现了风化现象。曾经著名的栖霞楼,重檐歇山顶上长满了蒿草,琉璃瓦全部掉落,腐朽的木头暴露在外。
但值得庆幸的是,城隍庙和文庙的重修工程已经展开,两庙昔日的恢弘壮丽,终有一天,会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