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沟镇位于太原市西南部,南接太谷、祁县,东邻榆次,西毗清源,是祁太商人往返于包头、蒙古的必经之地,素有“晋中粮仓”、“古建之城”、“商贸之城”、“美食之城”等诸多美誉。

徐沟镇历史上曾经以县闻名,历来人口稠密,古今建筑集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行政区划改革,徐沟与清源合并为清徐县,徐沟由县改镇。现徐沟常住人口1.7万人,是名副其实的晋中大镇,且仍保存有众多晋商遗迹——

徐沟镇内有城隍庙、文庙等市级保护文物,该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年)距今余年,现东西宽99米,南北深米,占地平方米的建筑群,其山门栖霞楼既是山门又兼戏台,这种独特结构的建筑在全国都很罕见。

在文庙棂星门前,左右各有一座牌坊。正面竖一琉璃照壁。壁的两面各有一条造型奇特、张牙舞爪的龙,人们称之为“双龙壁”。朝南面的那条龙,大张着口,口中缺一颗牙齿,一只前爪上抓着一个身穿农夫布衣,没有脑袋的人,另一只前爪抓着一个脑袋(实际上是一个球)。关于如此造型的龙壁,在民间有个传说,这条龙在刚塑好时爪中并没有抓的什么。早年间,此壁前面是一片水泊。据说这条龙带了仙气,每天清早都要从照壁上下来喝水。有一天,不巧正被一拾粪老头看见,于是便大喝一声,随即手起粪叉落,打掉了龙的一颗牙齿,龙大怒,抓住老汉,便将脑袋揪了下来。然后,一爪抓了脑袋,一爪抓住身体,回到照壁。此后,这条龙就再没下来过。

文魁院,位于徐沟镇关帝庙巷1号。清乾隆十一年(年)建。

院主张姓,祖上有清乾隆初年中进士任县官者,又有嘉庆年间中举人任教谕者。建筑分南、北三字,占地面积0平方米。现北院已废。南院坐西朝东,有住房20余间。正房5间,砖券窑洞,上有木结构楼阁3间,卷棚硬山屋顶,直棂门窗,精雕细刻。

门前有旗杆石、拴马石、牌楼等石构件。屋顶毁坏严重。

天禄堂,清代山西有“三大家族”(介休冀家、平阳元家、徐沟王家),天禄堂是其中重要一员。它雄浑富丽的庭院,曾作过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行官”。

天禄堂始建于明宣德元年(年),在第三代王玉庆时始称天禄堂。到天禄堂鼎盛时期的王启恩上推6代,均在朝为官,其中有内阁中书、翰林侍诏、兵部员外郎、兵部郎中等。因此号称为“六世功名”,同时又是富商之家,古董珍宝收藏宏富。

天禄堂府第是一组规模宏大、气势雄奇结构完整、布局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整个建筑群可分为两个大区;一是位于城内西南坊的住宅生活区;二是位于城南的游览园陵区,包括一座肃穆的陵园、两座秀丽的花园。

住宅生活区又可分作3个组成部分:即建于南北中轴线上的主体庭院3所,以“凹”字形组合环扣主体的庭院的外围庭院9所,以及附近的家祠、车马院等辅设建筑,共计14所,占地10亩。

两座花园,坐落在距城4里之遥的徐沟南郊。每园占地30余亩。新、旧花园相距1里。旧花园中,松柏参天,奇花遍地,漂亮的大戏台掩映其间。王家人每年来此消夏,人称其避暑花园。现存旧址有3处:一处有厢房及楼阁15间,一处有楼阁及厢房29间,一处有楼阁10间。建筑均磨砖对缝,硬山式卷棚屋顶,砖券门窗,叠涩出檐,正房明间均建有抱厦。这些沿街建筑为各单位使用,保存还算完整。

此外,徐沟还有文昌阁、寿圣寺、玉皇阁等众多古建遗存,可见徐沟文化氛围之浓厚。

实际上,徐沟历史上不仅以“晋中粮仓”、“商贸之城”、“古建之城”闻名三晋,“徐沟县小举人多”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一个不足两万人的县,历史上竟先后出进士16名、举人名。彼时,徐沟城内“旗杆院”比比皆是,成为又一道景观。

而今,徐沟教育,依然锐气不减。年,未被列入重点学校行列的徐沟中学,高考成绩居太原市第二位(包括市属重点高中),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占到全校学生的50%。如今,徐沟中学依然是全省知名的重点中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