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之立,是为联乡谊情,笃友谊也,就在座座山西会馆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太原的“山西会馆”却昂首崛起,秉承了山西会馆的功能,不同的是,它将山西五千年人文历史、民间风俗、地方特色、晋商文化融入企业餐饮经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濒临失传的山西民俗文化熠熠生辉,非遗民俗清徐背棍、二鬼摔跤、风火流星在山西会馆得到记录与保护。
清徐背棍
背棍是一种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的传统民间艺术。“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是清徐当地清代时就已经流传的一首民谣。徐沟背棍始于明代,据说当时人们在春节元宵节观灯火时,孩子们多由大人顶在肩上观看,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便把孩子精心打扮,由大人双肩顶着,走上街头表演,之后又用背棍绑在大人的背上,棍高过头,孩子们也从大人的肩上升到棍的顶端,便于孩子们表演和人们观看,于是,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徐沟背棍”。
徐沟背棍表演时,成年男子身背一根铁棍,棍上举着七八岁的小孩,随着男子步伐起伏,身穿戏服的小孩在半空中双手挥动水袖,跟着锣鼓乐的节奏变换着动作。“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徐沟背棍看似千篇一律的表演,其实里面的学问很深,背棍上的孩子们衣着不同,动作不同,表现的故事也不尽相同,神话传说和传统戏剧是徐沟背棍表演内容的主要来源。年,徐沟背棍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由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其中“一鬼”的腿,演员自身的双腿作为另一“鬼”的腿,利用推、踢、绊、翻、旋、摔、扫、托举等动作,并结合舞蹈、杂技、哑剧技巧,使“二鬼”扭打在一起,看起来犹如真人摔跤。
关于二鬼摔跤的来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第四代传承人史六儿介绍,相传清代本地有一个叫刘月祥的财主,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天地和次子刘地天,当地百姓有把两个儿子叫做大鬼二鬼的习惯,刘月祥死后,两个儿子因争财产一直打斗不休,从古代一直打到今天也没有分清。为了教育人们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因钱财反目成仇,“二鬼摔跤”便被创造出来。
风火流星
一根一米多长的绳子,两端分别系上个铁笼子,里面装上燃烧的木炭,飞快地舞动绳子,使铁笼子在空中飞转,火借风势,人在火中,火花四溅,幻化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案,奇特惊险,蔚为壮观,这就是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传于太原市晋源一带的“风火流星”,风火流星是一门融杂技与武术为一体的传统民俗社火表演艺术。如今的风火流星出于安全考虑,传承人贾天仓对道具进行了改装,里面装上了电池和彩灯,改装后的“风火流星”表演起来更安全、更漂亮。
保护“非遗”记录民俗
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也无法让带着时间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近年来,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甚至纷纷去世,许多民间技艺将近失传,不论是二鬼摔跤传承人史六儿还是风火流星传承人贾天仓都说过,年轻人现在都觉得我们这样的“手艺人”太苦太累,好多人都不愿意学,但老祖宗的东西我们想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
山西会馆一直在致力于保护山西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融入会馆,年山西会馆荣获“山西民俗博物馆分馆”的荣誉称号,“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山西会馆希望能将山西民俗瑰宝保护起来,于是将传承人们请上舞台,每晚的饭点,在山西面食博物馆总会有精彩绝伦的表演,从山西历史故事舞台剧到特色婚俗嫁娶互动表演,再到山西民间非遗表演二鬼摔跤、风火流星,舞台虽不大,演出却足够精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