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

这是一个平凡的教师家庭,守心一处,默默耕耘;

这也是个不平凡的教师家庭,73年间,三代人八位教师,教坛接力,于热爱与坚守中,传承教育使命。

今年教师节前夕,为了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发扬教育世家热爱教育事业并为之献身的崇高精神,推动党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代代传承,省教育厅和省总工会组织开展了我省首批教育世家学习宣传对象推荐活动,共确定了15个学习宣传对象,太原外语科技实验学校高三生物教师马小鸿的家庭,便在其中。

抽屉中的那一封信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让学生和家长评选‘最满意的老师’,马小鸿老师总是名列前茅!”太原外语科技实验学校校长杨旭宏提到的这一点,让人不由好奇:马小鸿是如何长期令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呢?

学生们特别爱上生物课。一次,马小鸿在解剖一只青蛙前,边戴解剖手套,边认真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戴手套吗?”学生们很有默契地摇摇头,等待那个意外的答案。马小鸿继续认真地说:“显得专业!”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一本正经地幽默,是马小鸿课堂的一种特色。与他走下讲台的不苟言笑形成鲜明对比,课堂上的他,总是闪闪发光、激情满满,一届届的学生总能在他的影响下,爱上生物,并主动探寻其中的奥秘。

“专业,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具备的首要条件。”20年一线教学工作,马小鸿一直敬畏教育、敬畏学生、敬畏知识。

暑假期间,为了带好高三两个班的生物课,他每天晚上备课,准备第二天下午4个小时的课。为了保持上课的激情,他晚上备课后,第二天一早开始,还要重新梳理教案,不厌其烦地调整、修改,直到中午。“没站上讲台前,这个教案就一直需要完善、充实,因为你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是无条件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辜负这种信任!”源于对专业有要求,对职业很尊重,20年间,马小鸿每一次站到讲台上时,“才敢说理直气壮”。

初见马小鸿老师,身材清瘦,头发干净,笑容可掬,眼睛炯炯有神,干净的白底细蓝条纹短袖衬衫,搭配西裤和黑色皮鞋,给人感觉自律、自信。在学生面前,他通常都是这样的形象,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气质、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们常会给他写信,拉开办公室那个抽屉,满满的信任,信里写满了学习的困惑、青春的迷茫和难忘的师恩。

深夜里的那一盏灯

马小鸿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敬畏,源于父亲马瑞章对他的影响。

父亲在恢复高考第二年,以清徐县语文第一的成绩考入原太原师专。年,进入清徐中学工作,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当时,生活条件有限,他们一家住在学校的一间宿舍里。

在马小鸿的印象里,每天晚上,当他和哥哥睡觉时,父亲永远在工作。为了不影响家人睡觉,父亲在他的办公桌和床之间拉了块帘子,并用纸板做了一个灯罩,只把亮光照在办公桌上。夜深人静时,总有学生围在办公桌前小声问问题,那盏灯就一直亮着,静静地守候着学生们。马小鸿长大后才知道,父亲在走上讲台的前五年,每天看书备课都要到晚上12点之后,而80年代的县城,晚上9点后睡觉,已经是很晚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亲的执着,为学生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他所带的班,高考语文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

马小鸿的印象中,那间宿舍里,最多的便是书,还有父亲的学生从各地寄来的明信片。这些书和明信片开启了马小鸿兄弟俩最早对世界的认识,也让他们如痴如醉地爱上了读书,灵魂在其中得以丰盈。

同样,在全家人眼里,母亲也是位合格的教师。

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父母的这些品格,让马小鸿和哥哥从小用虔诚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虽然在父母身上,他们看到了教师的清贫和面对生活的种种无奈,但在考学时,都不由地选择了师范专业。马小鸿说:“这可能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对教育的那份理解和尊重。”

黑板上的那一行字

责任与坚守,热爱与奉献,一脉传承的教师情怀,早在马小鸿爷爷心里就开始滋生。

马小鸿的爷爷和奶奶并不是山西人,抗战时期相遇在太原。年太原解放,作为山东大学双学位的高材生,爷爷被安排在现在的太原师专旧址接受培训,并分配到教育系统任教。

在马小鸿童年印象里,家里经常会来一些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们,他们曾是爷爷的学生。忆及爷爷,都很敬佩,因为在爷爷看来,教育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无论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年开始,爷爷就在清徐县徐沟小学、东于小学担任校长,并从事教学工作。留给学生影响最深的,便是爷爷上课时的风采。有一个细节令人记忆犹新,爷爷背对着黑板,左手写字,学生回答完,他也写完了,一行漂亮的粉笔字出现了,学生们往往都惊叹不已。

奶奶也一直工作在讲台上,马小鸿的母亲就曾是奶奶的学生。马小鸿对奶奶最大的印象,就是她永远宽容、恬静。

爷爷奶奶还资助过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其中有后来成为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党委书记的申世民,80年代曾专程回清徐看望恩师。

薪火相传的这一家人

人生路上,马小鸿和哥哥不约而同选择了同行作为携手一生的伴侣,前后三代,除了两个孩子尚未成年,其余8位家庭成员都是教师。

马小鸿的哥哥参与了四十八中的创建,目前是一位计算机教师,是山西省教学能手。嫂子是迎泽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是一位资深的小学语文专家。马小鸿的爱人是五中一位英语教师,曾获得太原市教学标兵、山西省教学能手等荣誉。

一家人互相激励,彼此成就,在教师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珍视教育教学中的每一分钟、每一堂课、每一份信任,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因为全家都是教师,平时的家庭聚会就是个热闹的小型“教学研讨会”,聊天的话题永远都围绕着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感悟教育。

育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经年累月的用心。教书育人,一脉相承,三代人传承的不仅是一份职业,也是一门家风,更是一种向上向善向前的信念,是倾尽韶华育桃李,接力深耕守芬芳的理想!太原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记者张晓丽

短评:教育传承的不仅是职业更是家风

张志敏

教一辈子书,育一辈子人,已不易。但有这么一些家族,薪火相传,扎根讲台,倾尽韶华育桃李,深耕不辍守芬芳。这些教育家庭数代人传承的其实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家风。祖辈默默无闻,他们是教育事业的播种者;父辈甘于奉献,他们是教育事业的耕耘者;孙辈孜孜不倦,他们是教育事业的传承者。

虽然科技发展,社会变迁,但唯有教育事业的目的不会发生改变。马小鸿祖孙三代一家八口人的时代不同,教育理念也在变化,但是奉献教育事业的师德是一致的。岁月如歌,道不尽三尺讲台上三代教师的似水年华;生命如诗,说不完黑板前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这一点,在这个家庭体现得淋漓尽致,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谈论间离不开的话题还是教育。马小鸿一家,用自己的不懈追求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用家族的精神传承着教师这个职业的高尚师德,用一支支小小的粉笔谱写着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

教育家庭,既是对教育行业的认可与尊敬,也是对新一代教育人的鞭策与鼓励。他们一家的高尚师德,给“教师”这个职业作了生动的注解,也让师德师风在家风传承中闪光。事实上,校园里像这样的“教育世家”还有很多,他们把教书育人的光芒洒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