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曲艺团在山西太原清徐县东辽西村演出。
太原“好悦来”相声小剧场的表演。
曲艺团演员与村民合唱。
曲艺团在乡村文化站演出。
核心阅读
有时候,演员们一天要到3个村子演出,不是为了赶场,而是要抢时间,怕那些望眼欲穿的村民白白期待。
走到晋西北,必看二人台。走到晋东南,必听大鼓书。为适应观众口味,山西省曲艺团培养出自己的编剧和导演,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
他们的节目与时俱进,在市民中也有不错口碑,城市的口碑又反哺了乡村的需求。多角度的尝试,让他们越来越找得准观众的喜好。
田野阡陌间,与草木和嘉禾同时流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熟悉乡间的气息,也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寒冬酷暑,他们千里奔行在路上,克服种种困难,也要把文艺演出送到乡村去、送到老乡的家门前。
他们就是山西省曲艺团的演员们。
曲艺与戏曲同源。在戏曲大省山西,道情、莲花落、鼓书、相声、小品、快板、数来宝等曲艺活跃在乡间,与山西众多戏曲剧种一样,有着巨大的文化空间和肥沃的生存土壤。山西省曲艺团成立于年6月,包含有相声、小品、快板、二人台、太原莲花落、快书、大同数来宝、潞安鼓书等10余个曲种,在全国性的曲艺比赛中多次获奖。
山西省曲艺团的“家底”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一轮创业。现任团长王兆麟年进入曲艺团。他说:“从那时起,我们经常下基层,自己打行李卷铺盖,自己做饭,住旅店。人们爱听爱看,我们的演出有了市场,打下了群众基础。”
这10年来,他们一方面积极寻求市场,一方面承担“送戏下乡”的任务。曲艺在三晋大地的乡村田野找到了自己的天空。
只要有观众的地方,他们就要去演出。只要羊能上去,他们就能走到
有人开玩笑说,曲艺演员下乡,带一张嘴就行。确实,对于山西省曲艺团来说,下乡演出可大可小,可化整为零,机动性极强,能走到大型团体走不到的山庄窝铺去。
只要有观众的地方,他们就要去演出。只要羊能上去,他们就能走到。
年冬,他们到山西临汾大宁县仪里村演出。走在路上,雪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难行,大巴车陷在泥里,所有演员只能下去推车,在陡峭的山路上辗转3个多小时后,才赶到仪里村。一进村口,他们的眼睛就湿润了,数百名乡亲站成两排,女人手里捧着大枣、煮鸡蛋、山核桃,男人手里提着热水,走近了,乡亲们热情地往演员手里塞着这些“好吃的”。所有路途上的辛劳瞬间都被融化了。
在乡下演出,是没有舞台的,找到一块空地,有观众,就可以演。他们不需要漂亮的服装,冬天穿着军大衣,夏天来不及换衣服,就穿着自己的服装上场。
“扶贫攻坚曲艺老区行”活动来到吕梁市兴县郭家峁村。这一年,风雪特别大。他们一到达,先帮村民们打扫开一块场地。村干部说:“天太冷了,雪又大,你们穿得这么少,要不少演一点吧!”演员说:“只要村民喜欢,我们就演。你们在台下一个多小时都不怕冷,我们就更不怕了!”一位93岁的老奶奶坐着轮椅、冒着大雪看演出,一边看一边鼓掌。主持人杨帆赶忙将老奶奶请到舞台侧面,让老人避开大雪。演出结束后,乡亲们又把他们送了很远很远。
有时候,演员们一天要到3个村子演出,不是为了赶场,而是要抢时间,怕那些望眼欲穿的村民白白期待。能争取多演一点,就多演一点,即便是人少的村庄、高温中施工的工地,也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身影。
几个月连续演出的情况很常见,经常是在上午演出的村里吃碗面或者烩菜馒头,紧接着就出发去下一个村。这样高强度的演出,只能吃住睡都在车上,大巴车就成了他们最温暖的家。
最近这5年,他们演遍了深山里的个村子,行程几万公里。哪怕受疫情影响的这三年,他们也走过了多个村子。今年山西省总工会的“三送三进”慰问中,他们的足迹遍布11个市、60个县,为3万多工人演出,让欢笑播洒在城乡。
在节目上花心思,用曲艺最擅长的方式,弘扬正能量,倡导移风易俗
走得远,还要让观众觉得节目舒心好看,山西省曲艺团没少花心思。
到乡下去,常演的有10多个节目。数来宝《卖土豆》、长子鼓书《小米县长》、快板歌舞《打响脱贫攻坚战》、二人台《南瓜情》……都是用曲艺最擅长的方式,弘扬正能量,讽刺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
相声《懒汉刘二狗》最受村民欢迎。“刘二狗”是一个不愿自己努力、只想依靠政府救济的懒汉。节目以搞笑逗乐的对白,传递了扶贫先扶志的理念。当裹着军绿色旧棉袄、两只手插在袖筒里、缩着脖子吸溜着鼻涕的“刘二狗”出现在台上,大笑不止的村民们说:“好,演得好!我们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不能像那个懒人刘二狗,就是国家再帮你,自己不努力,那也是白费哇!”
舞台剧《枣花》既适合乡村也适合城市,组合起来就是一个舞台剧,拆开就是几个小品,演的是吕梁护工枣花走进城市,依靠政府支持、社会关爱和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此剧由曲艺团自编自导自演,一口气演进了北京。
舞台剧《初心之路》真实鲜活地再现了一个个高尚的灵魂。从第一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到山西早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邓国栋,再到太行英雄左权将军、解放战争中的人民英雄霍桂花……很多观众流着泪看完《初心之路》,感慨说:“这是真正的震撼人心和精神洗礼。”
王兆麟和马晓红用山西方言朗诵的《再别康桥》雅俗共赏,成了金牌节目。山西方言多而繁杂,晋西北的人爱听晋北话,晋东南的人爱听晋东南话,这个节目里什么都有,几乎演遍了全省。他们的数来宝日日更新、鼓书与时俱进;与同路人合作的“好悦来”相声小剧场,在市民中也有不错口碑,城市的口碑又反哺了乡村的需求。多角度的尝试,让他们越来越找得准观众的喜好。
“网红”姚崇善,是太原莲花落传承人。太原莲花落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用太原方言说唱故事,流行于太原、晋中、吕梁地区,一个人打着竹板即可以说唱。这个90后小伙子从小学晋剧,并得到了晋剧名家的指点,却在某一天迷上了莲花落。这一迷,小姚就把已故莲花落艺术家曹强的段子全学会了,又被团长王兆麟一眼看中,调入山西省曲艺团,专攻曲艺。年,小姚不想与喜欢他的乡亲们离得太远,就开通了网络演出,并关掉了打赏功能。这一举动,为小姚赢得了几十万的粉丝,更为莲花落赢得了更多的受众。
他们的故事和素材多来自乡间,再经过艺术转化和加工,就有了更加蓬勃的生命
耿麟在山西省曲艺团供职15年。年,他参加东方卫视《相声有新人》节目,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八强,在乡村也有了几分名气。在长治武乡魏家窑村,找他拍照的乡亲排成了长队。耿麟却一如既往、平平淡淡。他明白,光环是暂时的,相声就是民间艺术,只有植根生活,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
池银寿是二人台演员。二人台是流行于晋陕蒙冀等地区的戏曲小剧种。60岁的池银寿从14岁开始唱二人台,从内蒙古唱到山西,直到在山西省曲艺团扎下根来。他坚守着二人台的原汁原味,并将乡亲们的方言俚语融进表演。《南瓜情》《土豆开花》《幸福全覆盖》等节目演下来,村民们见了他,就像见到了自己喜爱的明星。如今,池银寿最操心的是二人台的传承。除了团里的两个年轻人,他还有几十个徒弟在演二人台。他说,只有这样,有一天他老了,演不动了,才能有人把二人台传下去。
走到晋西北,必看二人台。走到晋东南,必听大鼓书。为适应观众口味,山西省曲艺团培养出自己的编剧和导演:王永刚是编剧,也是相声演员;王兆麟既是团长,也是导演;张畯是导演,又是主持,也演小品……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他们的故事和素材多来自乡间,再经过艺术转化和加工,就有了更加蓬勃的生命。《懒汉刘二狗》《土豆开花》《枣花》等节目,都是这样取材并打磨出来的。
只要多日不见面,就有村民给王兆麟打“老王啊,多会儿来我们村哪?”“快了,快了。”曲艺团的演职人员常接到这样的电话,也都会这样回答。
田野阡陌和寻常巷陌间,曲艺的芬芳就这样流动着。
图片均由山西省曲艺团提供
制图:赵偲汝
《人民日报》(年12月30日19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