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之太原市
西周时期,太原地区先属北唐国等,后属晋国。
东周时期,先属晋国,后属赵国。
春秋时期,晋置盂县,治所在今阳曲县大盂镇。
战国时期,秦庄襄王二年(前年),置晋阳县,治所在晋阳城(即今晋源区古城营村)。
西汉时期,置狼孟县,治所在今阳曲县。
晋阳县、狼孟县、盂县属并州太原郡。
王莽时期,改狼孟为狼调,东汉复旧名。
东汉末,阳曲县徙治今尖草坪区阳曲镇。
晋阳县、狼孟县、盂县、阳曲县属并州太原郡。
西晋末,废狼孟县。
北魏时期,废盂县;阳曲县徙治今尖草坪区阳曲镇南。
北魏泰常二年(年),置长安县,治所在今晋源区西北。
北魏太平真君中,废长安县。
北魏景明初,复置长安县。
晋阳县、长安县属并州太原郡;阳曲县属肆州永安郡。
西魏时期,废长安县。
北齐河清四年(年),晋阳县徙治汾水之东。
北齐武平六年(年),置龙山县,治所在今晋源区古城营村。
隋开皇六年(年),改阳曲县为阳直县。
开皇十年(年),废龙山县;晋阳县还治今晋源区古城营村;置太原县,治所在今晋源区古城营村。
开皇十六年(年),置交城县,治所在今古交市;置清源县,治所在今清徐县;析汾阳县复置盂县;改阳直县为汾阳县。
隋大业初,废盂县。
大业二年(年),废清源县入晋阳县。
晋阳县、太原县、交城县、汾阳县属太原郡。
唐武德元年(年),复置清源县。
武德七年(年),改汾阳县为阳曲县,治所在今尖草坪区北阳曲镇。
唐天授二年(年),交城县徙治却波村(即今交城县)。
唐先天二年(年),析交城县置卢川县,治所在古交市今炉峪口村。
唐开元二年(年),废卢川县入交城县。
唐龙纪元年(年),置楼烦县,治所在今娄烦县;天池县置,治所在今娄烦县天池店村。
太原县、晋阳县、清源县、阳曲县、交城县属河东道太原府;楼烦县、天池县属河东道宪州。
五代晋及北汉皆定都晋阳县、太原县。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年),废晋阳县;改太原县为平晋县,治所在今太原市南。
太平兴国七年(年),曲阳县徙治今太原市。
北宋咸平五年(年),废天池县。
北宋熙宁三年(年),废平晋县入阳曲县。
北宋政和五年(年),复置平晋县。
阳曲县、清源县、平晋县、交城县属河东路太原府;楼烦县属河东路岚州。
金大定二十九年(年),置徐沟县,治所在今清徐县徐沟镇。
金贞祐四年(年),废平晋县。
金兴定元年(年),复置平晋县。
成吉思汗十六年(年),废楼烦县入管州。
元朝时期,阳曲县、平晋县、清源县、徐沟县、交城县、管州属中书省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年),改管州置静乐县。
洪武八年(年),改平晋县为太原县。
阳曲县、太原县、徐沟县、清源县、交城县、静乐县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
清乾隆二十八年(年),废清源县。
阳曲县、太原县、徐沟县、交城县属山西省太原府;静乐县属山西省忻州直隶州。
民国元年(年),复设清源县。
民国二年(年),太原县、清源县、徐沟县、阳曲县、交城县属山西省中路道;静乐县属山西省北路道。
民国三年(年),改中路道为冀宁道;改北路道为雁门道。
民国四年(年),废清源县入徐沟县。
民国六年(年),复设清源县。
民国十年(年),设太原市政公所。
民国十六年(年),撤冀宁道,辖县直属山西省;设太原市。
民国二十六年(年),改阳曲县为东阳曲县、西阳曲县。
民国三十年(年),改城县为交东县、交西县。
民国三十四年(年)交东县、交西县合并为交城县。
民国三十六年(年),改太原县为晋源县,治所在今晋源区。
民国三十七年(年),东阳曲县、西阳曲县合并为阳曲县,徙治黄寨镇(即今曲阳县)。
杜姓来源于尧都平阳,国号为唐,周武王生唐叔虞,周成王灭唐,封其弟唐叔虞为晋伯,都太原,迁唐国后裔居杜城,为杜伯国,其地产杜,即火梨,得名唐杜。宣王时,宠姬鸠勾引杜伯,不成,反诬其杜。宣王囚杜伯于焦即耀,九耀星之意。杜伯门人杀宣王,杜伯殁后,嘱其子葬毕原,其子葬杜伯于皂河边,水没则出,水涨则入。今杜城有杜伯冢。汉宣帝卜葬于杜东原上,设杜陵邑,杜城遂为下杜城。后世迁至杜曲樊川,樊川最早是宣王大将仲山甫的封地,汉高祖刘邦封妹夫樊哙于此,是为樊川,又名南杜。
西安城南的杜曲,因杜氏家族而得名。
杜氏兴于西汉,以文法,儒经起家,积累世之功成为大族。名相杜周、杜延年、晋史学家杜预均出自杜氏。
到唐时,杜氏成为士族顶流,长安城南,非韦即杜,仅唐一代杜氏便出了11位宰相,包括杜如晦,杜佑、杜让等,成语“房谋杜断”便来自杜氏。
唐代十大诗人中杜甫,杜牧均出自杜氏家族。
杜甫在此有祖业,他说“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杜甫很崇拜他的祖先,他以“杜陵野老”自称,作庐定居杜曲十余年,传颂千古的名篇多于此时产生。
杜甫家世显赫,他的爷爷杜审炎是唐诗的奠基人之一,外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女,母亲是“五族七望”之首的清河崔氏,杜甫以“诗是吾家事”,“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道出自己不凡的身世。
流转千年,杜曲的京兆杜氏早已不知所踪,千年的风华俱成过往,它留在唐诗平仄相间的韵律,留在长安山水的柔情,留在人们永远的记忆里。
作者:王恭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