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作者:范登亮

晋阳湖的变迁

晋中盆地,也叫太原盆地,位于山西省中部。北起太原市黄寨的石岭关,南至灵石县韩信岭,东西两侧则以断层崖和山地相接为太岳山和吕梁山。

盆地呈东北——南西向分布,长约公里,宽约30—40公里,包括整个汾河中游的太原、清徐、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共12市县的各一部分,面积达平方公里。

平遥县位于晋中盆地的西南端。东临太行,西望吕梁,南枕太岳,山水环绕,汾河穿境南流;北接文水,西邻汾阳。西南与介休接壤;南靠沁源沁县,东邻祁县,东南与武乡毗连。

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面积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呈东南向西北阶梯式倾斜。东南为土石山区,是太岳山的组成部分,占县域面积的46.6%,最高海拔米(孟山);其下为黄土丘陵,海拔—米之间,占县域面积的21.1%;西北为冲积平原,占县域面积的33.3%,最低海拔米(营里)。

在晋中盆地,广为流传着一个传说,“晋中盆地一带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才有了晋中盆地的广袤平川”。这种说法没有确切的的史料记载,但根据学者研究,晋中盆地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则是事实。

有研究表明:晋中盆地早更新世时(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新构造运动的侵蚀切割,在南部切穿灵石峡谷,湖水南泄,盆地边缘形成洪积扇地形,而中部在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形成一个湖泊,即晋阳湖,也即见于古文献中的“昭馀祁薮”。

晋阳湖,也叫“昭馀祁泽薮”。《周礼·职方》(周朝,公元前年)载:“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太公;正北曰并州,其泽薮曰昭馀祁”。《尔雅》(战国)也把昭馀祁薮列为全国十薮之一。《吕氏春秋》(秦,公元前年)作大昭。《淮南子·坠形》(西汉,公元前年)作昭馀,列为全国十薮之一。《春秋大志表》:“祁县东南八里有古祁城,志以为晋祁奚邑,县以近祁薮而得名,即《尔雅》所谓昭馀祁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中华历史大词典》:“邬,县名,春秋晋置,治所即今介休东北邬城店”。《读史方輿纪要》卷四十平遥县:“又邬城泊,在县南与介休县接界,又东接祁县昭馀祁薮,亦谓之邬泽云”。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晋阳湖在汉代以前应该是连续的水面,也叫昭馀祁、昭馀祁泽薮、大昭、邬泽云等。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根据晋阳湖周边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分布情况,分三个阶段划分了汉代及以前历史阶段,人类在晋阳湖周边的活动边界,可以基本界定史前——夏商、春秋战国和汉代三个历史阶段,晋阳湖的水域边界,并就汉以后直至明清的水域变迁做了梗概的说明。

根据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结合平遥境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海拔高程、文献记载和历史遗址遗存,我们可以推断平遥境内晋阳湖在远古时代、史前——夏商、春秋战国、汉代及以后直至明清晋阳湖的历史变迁。

一、远古时代

本文所讲的远古时代指:晋中盆地早更新世时至新石器时期,即万年以前至年以前。

研究表明,晋中盆地早更新世时,由于太行山(包括太岳山)和吕梁山的隆起,形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晋阳湖的起源,以后随着新构造运动的侵蚀切割,在南部切穿灵石峡谷,湖水南泄,盆地边缘形成洪积扇地形,而中部在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太原以南形成了一个湖泊。

这就是“晋阳湖”,亦即文献所记载的“昭馀祁薮”。

在历史记载中,这一时期有关晋阳湖的记载完全没有,只有人们口头传说的“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说法,极少有历史遗址存世。所以,起初晋阳湖在平遥境内的边界只是推测。

远古时期,平遥县晋阳湖的边界应该在襄垣乡青沙,朱坑乡山坡头、花堡、贾家坡、兴旺、东郭休、郭家坡、龙峪、六庄,东泉镇水磨头,岳壁乡原家庄,卜宜乡梁家滩、枣树坪,段村镇廉庄、横坡、普洞一线。

1、这一线是平遥县黄土丘陵与土石山区的过渡地带,大片的黄土垣地是湖水消退过程中沉积所留,其间的黄土沟壑是湖水消退后河水冲刷所致。

2、这一线海拔为1米左右,是地形陡然隆起状态。

3、这一线的山腰中,常见有沉积的卵石沙层,为常年受湖水冲刷而致。

4、在我县朱坑乡花堡村现有一处“石鱼滩”化石遗址。它位于婴涧河支流,滩宽8米,方圆60平方米,中间形成一条长10米、宽0.6米的弯曲河道,坡度平缓而趋陡。石鱼滩边,一前一后,有两石鱼逆水同向附着于河川巨石。前者长1.55米,头部直径0.22米,腰部直径0.18米,尾部直径0.14米,石鱼的头、身突出河川基石0.02—0.07米;后者略大,尾部残损,头及上半身完好,残长1.1米,头部直径0.26米。两条石鱼相距7.1米,鱼呈青灰色,似石灰质岩。

观察鱼之体量、形状、色泽以及岩石之结构,尤其是鱼之矿化程度,视为古鱼类化石无疑。从石鱼滩溯源而上,还发现较多数量的类似鱼状化石,但体量较小。沿河构成一条古鱼类化石群体。观察“石鱼滩”化石遗址,应为远古时晋阳湖鱼类溯河而上产卵,而遭遇强烈地质运动沉积而形成。以后随湖水逐步消退,河水逐步冲刷而露出河滩。此现象有类似青海湖蝗鱼溯河而上产卵的现象。因而在远古时代,晋阳湖的边界要达到花堡村附近的婴涧河沟叉中,海拔1米左右。

我县东南超山林场前的公路旁(海拔1米左右),在地表以下3米厚的文化层中,出土马鹿头盖骨化石,属距今1—3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说明早在1—3百万年前,此处已有陆生动物活动,应为古晋阳湖的边界。

二、史前至夏商(公元前0年至公元前年左右)

我县人类活动在新石器时期已经非常活跃。在我县朱坑乡北依涧村,村东的婴涧河西岸河畔二级台地上,见有灰坑遗迹,地面暴露蓝纹、素面灰陶片,曾采得细石器锛、斧等,属仰韶文化晚期遗址,海拔米左右。同属仰韶文化遗址的还有:郭休遗址,海拔米;婴溪遗址,海拔;东泉遗址,海拔米;时间大约在公元前0年左右。

在我县海拔—米的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龙山文化遗址。有卜宜遗址,海拔米;乔家山遗址、青村南堡遗址,海拔米;梁坡底遗址,海拔米;下沟西遗址,海拔米;青沙遗址,海拔米;罗鸣遗址,海拔米;希尧遗址,海拔米;旭庄遗址,海拔米;段村遗址,海拔米;东候壁遗址,海拔米;北堡遗址,海拔米;北羌窑址,海拔米;弓村遗址,海拔米。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年。

根据我县史前至夏商文化遗址的分布,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晋阳湖在这一时期的边界,即东起襄垣乡罗鸣,经朱坑乡北堡、中都乡梁赵,西至段村镇弓村一线。

1、此一线地形为黄土丘陵,其下米左右为基岩。

2、此一线海拔高度为米左右,是汾河的三级阶地,黄土垣地被河水切割形成沟壑。

3、此区域上限海拔为米,下限海拔为米是我县史前文化的活跃地带。

4、推断年前晋阳湖边界为海拔米的罗鸣至弓村一带的主要依据为:

①罗鸣遗址:在县城东18公里的襄垣乡罗鸣村南米婴涧河东岸的台地上,发现距地表2米以下有凹形白灰房基、红烧土、灰坑和枯骨,暴露许多绳纹、蓝纹灰陶片和素面黑衣灰陶片,属新石器时代半穴居式居住遗址。此地海拔米。

②北堡遗址:位于县城东南6.5公里的朱坑乡北堡村东侧,海拔米,地处黄土丘陵区惠济河东支北岸台地,北临平遥至黄仓公路,西至北堡村堡墙有不完整的细泥灰陶片暴露于地塄,发现瓮棺葬六处,属早商墓地遗址,距今大约年。

③北羌窑址:在县城南11公里的段村镇北羌村东通往堡和村的大道旁路南,无名谷地之东岸二层台地,海拔米,面积约平方米,陶窑断面暴露有大量陶片,炉渣堆集物中见素面陶片、印纹陶片、细绳纹小口高领罐残片。

④弓村遗址:弓村隶属段村镇,距平遥县城西南10公里,遗址位于村北0.5公里处,东西长约00米,南北宽约近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平榆高速建设范围内,弓村遗址以南的介休境内则没有发现古遗址,仅有清代墓葬,而遗址发掘过程中出土的蚌壳十几个或几十个堆集在一起,像是有意保存的。这些蚌壳在当时常用作生产,生活用具或加工成装饰品,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质鱼形饰件,由此看来,弓村遗址附近在年前当有水域存在。

综上所述,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也即新石器时代至尧、舜、禹、夏、商时代)这段历史时期中,我县境内人类活动的活跃地带为海拔米至米的黄土丘陵地带,其上为茂密的森林,其下为浩渺的晋阳湖水面。

三、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年左右)

周朝春秋战国时代,晋阳湖湖水进一步消退,面积进一步萎缩,根据我县境内此时期文物遗迹分布,我们大致可推断晋阳湖的边界为海拔米左右。

即东起襄垣乡梁官,经郝洞、郝家堡、东大闫、沿村堡、闫良、县城、闫壁村、道虎壁至杜村出境。

1、此一线海拔高程米左右,是汾河的二级阶地,也是境内河流的冲积扇尾部。

2、此一线地质构造为砂土或砂壤土,在一些地段砂土中多发现贝壳等水生动物遗骸。

3、此一线春秋以前的文物遗迹有:

①平遥古城:据县志记载,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公元前—年)时期,为周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所建,起初只有东北两面,为驻军及军事防御之所。这说明平遥古城周宣王时期东北两面已为陆地,而为何西面未建城墙,莫非为临水营地?(西北方地势低)

②九原之地: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候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绵,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馀祁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也,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

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负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近,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天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婴侯之水……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有关我县水系最系统、最早的记载为北魏(公元年左右),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它记录了我县最重要的一个历史遗迹——九原之地。九原是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位于鲁涧河冲积扇的岳壁乡东郭、金庄一带。据说近年来有人在东郭砖厂发现了春秋鼎,更说明了此地为春秋晋国卿大夫墓地无疑。

据此,春秋时东郭、金庄一带已成为陆地,而此海拔以北即为古金陵城,为汉代遗迹,再无发现春秋之前遗迹或记载。

③梁赵墓群:在县城西南9公里的中都乡梁赵村南,俗名“高堰上”,先秦时代(公元前年之前)墓群,在其地百亩耕地上发现土圹竖穴墓四处,皆单人仰身曲肢葬,每处墓穴内有随葬的泥质灰陶罐一、二件,墓区耕土层中有大量的绳纹、蓝纹细泥灰陶片。

综上所述,至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年左右),我县境内晋阳湖水位已退至县城一线,而县城以北直至介休、汾阳、文水交界处仍为水域。

四、汉代(公元前年)

至汉朝建立,我县晋阳湖水域进一步消退,面积进一步萎缩,根据我县这段时期文物遗址的分布,基本可以推定晋阳湖在我县边界为:北长寿、南长寿、北营、东山湖、曹冀、洪善、南政、北良如、桥头。而在我县与文水、汾阳交界处也有部分陆地出露。

1、此边界线海拔高度米左右。

2、此边界汉代遗址、遗迹有:

①东大闫墓群:在县城东北8公里的洪善镇东大闫村东米处,南向,占地百亩,原有坟丘7座。文革期间将其3座摊为耕地,今存封土堆4座。大者直径35.4米,小者26米。墓地暴露绳纹细泥灰陶片和绳纹砖块。并从某一墓内发现“丫”形墓道,拱圈砖窑式,体量与住宅相似。1年修建大运高速时,发掘墓葬一处,有“非”字形前后墓室,水磨青砖拱窑,或为汉代墓葬。

②京陵城遗址:在县城东偏北5公里岳壁乡阎良庄村东。遗址方圆约2.1平方公里。此遗址多为耕地,在耕土层中,汉代陶片垂手可得。汉五铢钱、半两钱常有发现。在阎良庄村西,从大面积的烧窑取土处发现内涵丰富的文化层,见得完整的砖、瓦、罐,均属汉代遗物。

③中都城旧址:在县城西南6公里中都乡桥头村的下桥头和冀壁间,“汉文帝为代王都于此”,北魏时废为县,太平真君九年(年)中都县迁榆次。今桥头村村北有中都寺,其东北有中都桥,系汉代遗构。

综上所述,在我县境内现存的文献记载,汉以前文物遗迹都在这条界线以东以南。充分说明这时的西北地区仍是水域即古晋阳湖。

五、汉代至明清之际

1、汉代以后,在我县西北地区(即汉代晋阳湖边界之西北)的文物遗址有:

①羌城旧址:在县城西20公里,筑于东汉建安(公元——)年间,居羌族人,至十六国之赵灭亡,其城废,遂为村落,清光绪年间分为大羌、小羌,俗称大小羌城。

②来城旧址:在县城西18公里香乐乡罗城。《城塚记》云:“后汉来歙所筑”,因“来”与“罗”音相近,今人称“罗城”。

③蔚州城旧址:在县城西13公里之魏乐村。《山西历史地名录》称:北魏侨置蔚州于并州邬县界,北周废,昔武帝于汾陂侧屈曲为顿,《城塚记》谓之曲顿城,故治在平遥魏乐村。

④元评事杜遇墓、元河东南北路奥鲁万户侯杜钰墓、元明威将军吉州路达鲁花赤杜思明墓、元杜文定思敬墓、元通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杜肯构墓、元集贤大学士晋国公杜宣墓。以上坟墓均在范洛村,即今东西凤落一带。

⑤智觉寺:在平遥县西北张赵村。唐太和三年建。

⑥营里:传说营里朱家为明朝皇族后裔。

2、汉代以后,有关晋中盆地见于文献记载的湖泊泽薮有:“晋泽”“洞过泽”“邬泽”“祁薮”“文湖”“武涝泊”“伯鱼泊”“张赵泊”“小桥泊”等。

①晋泽:在太原市清徐县。

②洞过泽:在榆次陈侃。

③武涝泊、伯鱼泊:在文水县南二十里。

④文湖:在汾阳三泉镇。

⑤昭馀祁(邬城泊、祁薮):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十余里,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侯甲水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绵,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馀祁也”。唐《元和郡县图志》介休中仅有:“邬城泊在县东二十六里”的简单记载,没有提及“祁薮”至此“祁薮”已消失。

⑥张赵泊、小桥泊:明成化《山西通志》平遥县:“张赵泊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壤公泊,又邬城泊,在县南与介休县接界,又东接祁县昭馀祁薮亦谓之邬泽云”。《读史方輿纪要》介休:“邬城泊在县东北二十里,与平遥县接界,流合中都水,注于汾河或谓之嵩泽”。“小桥泊”在县东北十八里,亦西入汾河。

张赵泊、小桥泊等湖泊名称,陆续见于北魏以后的历史著作中,说明邬城泊水面不断缩小,又被陆地分割成张赵泊和小桥泊。历史著作并没有提及邬城泊何时干涸,邬城泊在不断瘦身分割出若干小湖泊后,完全成为陆地的时间或许在明清之际。

3、综合我县境内文物遗存、历史传说、文献记载和地形地貌,晋阳湖在汉代以后的变迁轨迹为:第一阶段:昭馀祁泽薮被陆地分割为“九泽”即晋泽、洞过泽、邬泽、祁薮、文湖、武涝泊、伯鱼泊等,这个变迁的过程大约经历了汉朝(公元前年)至北魏(公元年)近六百年的时间。涉及我县的则是邬泽和祁薮的变迁。第二阶段:邬泽和祁薮在我县境内被陆地分割(大概在东、西山湖一带)后,邬泽又被陆地分割为“小桥泊”和“张赵泊”。这个变迁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北魏(公元年)至唐朝(公元年)多年时间。第三阶段:张赵泊逐步萎缩、干涸变为湿地,最终,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年)因汾河水改道而消失,历时1多年。

第一阶段:汉朝末年,我县香乐乡大、小羌城,罗城一带已成为陆地,并建有羌城和来城用于驻兵和居住。说明昭馀祁的西界已从汾阳县退出,进入我县的大羌、西羌、官地一带。此时,我县境内的昭馀祁为从介休朱家堡入境,经营里、张赵、直至文水、祁县,也即今汾河河道两侧。此时的昭馀祁还没有被分割为邬泽和祁薮。至北魏,先是昭馀祁被陆地分割成邬城泊(邬泽)和祁薮两片水域。邬城泊在我县水域大概为西达蒲以西,岳封以东,南接介休,北至东西山湖。而当时的宁固镇魏乐村是突出于邬城泊的半岛,建有蔚州城,也便有了“晋武帝于汾陂侧屈曲为顿,称为曲顿”的记载。

第二阶段:在北魏前后昭馀祁被分割为邬城泊和祁薮之后,我县水域为邬城泊水域,至唐朝,邬城泊再次被陆地分割为小桥泊和张赵泊。小桥泊应该位于我县与介休交界的营里、净化、朱家堡、北盐场一带。张赵泊则在我县境内西张赵、河西滩头、宁固一带,此时的东张赵已建有“智觉寺”佛教庙宇。

第三阶段:原张赵泊周边已逐步有村落。元代范洛杜氏已成为平遥显赫一族。到明代,原小桥泊所在的营里村已有明朝皇族朱姓居住。至乾隆三十二年,汾河水改道就是沿原昭馀祁故道自仁庄入境,经西张赵、宁固、岳封、净化而流出平遥。这样就把张赵泊和小桥泊两块湿地变为了汾河河道,也才有了宁固镇河西、滩头等村名的由来。

至此,曾经烟波浩淼的晋阳湖不断缩小直至消失。五千年前生活在波光潋滟、水草丰美的晋阳湖旁的小村落已成为历史遗迹,五千年的陶唐文明随着晋阳湖的变迁而演绎了一场场动人的悲喜剧,陶唐故地迎来了今日的辉煌。

特别备注:本文经作者许可发布,如需转载需征求作者本人同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