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平凡岗位活出别样精彩
——“全国优秀农民工”八桂代表先进事迹报道
编者按
今年年初,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在京召开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我区潘利建、杨燕珊等27人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奋斗在快递、家政、环卫等基层一线岗位的他们,是广西千万农民工的杰出代表。
荣誉是鞭策,更是前行路上的引航灯。沐浴在国家就业创业政策阳光下的八桂农民工优秀代表,身影遍布基层一线,有着不同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和奋斗轨迹,他们都在用同样的实干与奋斗,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创造写进每一个日夜星辰。本报推出“全国优秀农民工”八桂代表先进事迹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苗山发电人”吴绍林:
用电商助力乡亲圆了脱贫梦
“苗山发电人”吴绍林
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16年的时间里,苗族青年吴绍林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新路标,还带领更多有志青年帮助广大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杆洞乡——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偏远的乡镇,这是吴绍林的家乡。高海拔的生态环境,让这里盛产辣椒、灵芝、高山木耳等原生态优质的农产品。但对于年少的吴绍林而言,家乡只有蜿蜒崎岖的山路和被大山困住的无奈。
年,高中毕业的吴绍林选择远走他乡,在浙江闯荡近10年。年,因故返乡的吴绍林,做了一个决定:辞职,不走了,做电商!
这并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在外从事多年农产品电商工作的吴绍林,曾无数次感受过当地农产品“触电”后的火爆魅力,当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上的近在咫尺时,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
有了想法,也要付诸行动。很快,吴绍林打起了家乡辣椒的主意。他通过创业贷款办起了“杆洞高山辣椒加工坊”,运用独特的烘烤加工技术,生产“苗乡辣味”系列辣椒产品,并积极通过各类电商渠道进行销售。
“创业初期,运营成本高,根本请不起人,前前后后都是一个人张罗。”找货源,购机器,抓生产,网页设计……所有的流程均由吴绍林一人负责,晨兴夜寐是那段时期的常态。
小试牛刀,初显成效,日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久居深山无人识”的苗乡辣椒,逐渐打开了销路,快速“飞”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订单也飞进了苗山。年,辣椒全年营业额17万元;而1年后,营业额迅速冲到多万元,产品卖到了北京、上海、深圳、黑龙江等地,还远销多个海外国家。
辣椒产品的成功,增强了吴绍林的创业信心,一个更大的“电商梦”也在无形中诞生——将电商销售扩展到融水苗族自治县全部乡镇,推动全县农产品产业转型发展,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但是要带领广大乡亲脱贫致富,光靠自己的力量还是太单薄。”吴绍林顺势聚集一批有想法、有能力的返乡创业青年,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融水苗族电商品牌;创立融水生态农业青年创业协会、融水电子商务协会,组织成立融水农产品电商中心,带动一大批贫困户科技致富。
年,融水作为全区网络扶贫试点示范单位,着力打造网络扶贫“样板工程”。在吴绍林看来,这无疑是惠民政策吹来的又一股春风。
此时已是自治区电子商务领域重点骨干人才的吴绍林,先后组织成立多个创业孵化基地等,为个初创企业和无数个电子商务人才、青年创业人才提供保姆式、一站式的创业服务,齐力在全县脱贫攻坚事业中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在“互联网+电商”新时代,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引导帮扶优秀创业青年,从完善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商产业链到带领广大乡亲们脱贫致富,吴绍林为当地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为广大农村返乡创业青年树立了标杆榜样,而他助力打通苗山脱贫致富的“电路”,也让苗山从此因“电”而发光。因此,虽然荣誉众多、获奖无数,但吴绍林最中意的还是乡亲们对他的别称——“苗山发电人”。(来源:广西日报记者:罗琦实习生:龙凤瑶)
家政服务达人杨燕珊:
用专业和爱心去帮助别人
家政服务达人杨燕珊
家政服务,涵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婴幼儿和老人的护理,小到一件衣服的折叠,这都要求服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还需有一颗爱心。
年,助产专业毕业的杨燕珊,在机缘巧合下,选择了一个新兴职业——家政服务。
刚从事这份工作时,年轻的杨燕珊常常会面临不少雇主的质疑,特别是在育婴的这一项服务中。
一次上门护理婴儿时,雇主毫不客气地提出质疑:“你这么年轻,会帮新生儿洗澡吗?”听罢,杨燕珊不卑不亢地告诉雇主:自己经过专业培训,具备职业资格证,请相信我能够护理好孩子。
有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打消雇主的疑虑。于是,杨燕珊严格按照婴儿洗澡步骤,耐心细致地为孩子洗澡,还和婴儿说话、为其按摩抚触……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婴儿不哭不闹,听凭“摆布”。
看着婴儿被照顾得妥妥当当,雇主很快就放下了偏执,不停地夸奖:“不简单,不简单!我今天算是开了眼界了。”
“雇主的好评是对我们最高的肯定。”扎实的护理知识、娴熟的护理技巧,以及良好的爱心服务,让杨燕珊很快就站稳脚跟,得到越来越多雇主的认可和赞誉。
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工作的持续历练,杨燕珊练就了家政服务的“十八般武艺”——从育婴护理、衣物熨烫到婴儿产妇的日常护理,每一个细节她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年,我区举办首届农民工技能大赛。杨燕珊在全区多个农民工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家政服务类冠军,并被授予“广西技术能手”称号。助产专业毕业的她,通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普通家政服务员到高级育婴讲师的华丽转身。
获得冠军,杨燕珊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更加努力地储备家政服务方面的知识,虚心地向身边的老师学习理论和技能,时刻不忘给自己充电。“我总是觉得自己还存在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年,杨燕珊任广西壮家女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培训师。每次培训,她都特别强调“家政服务是一份爱心工作”。一批批家政业务精英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不少学生还曾在广西农民工家政技能大赛上荣获多个奖项。
在脱贫攻坚战中,杨燕珊同样也用专业和爱心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前往贫困村开展养老护理、产后康复、早教等公益课培训。以来,杨燕珊悉心培训贫困农民工养老护理员多人、产后康复多人、早教多人,其中不少人还被有关单医院、医院、医院等医疗单位参与陪护工作。
“一路走来,我觉得很开心,通过自身的努力,用专业和爱心帮助了不少人,自己也更加坚定了在家政服务行业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杨燕珊如是说。(来源:广西日报记者:罗琦实习生:龙凤瑶)
“非遗”文化传承人黎凤珍:
让老技艺化为致富新动力
“非遗”文化传承人黎凤珍
经过织、染、画、绣、裁等30多道纯手工工序,并花费数月乃至整年精制而成的白裤瑶传统服饰,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这一门制作的老手艺,也是黎凤珍自儿时起就学习的民族技艺,更是她至今仍在坚守的一份传承。
南丹县,中国白裤瑶之乡。生于此长于此的黎凤珍,自幼喜爱瑶族服饰。8岁起,她便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从垂髫之年到近乎知命之年,她熟练掌握了纺纱织布、染料采集制作、浸染、粘膏画、刺绣、缝制等30多道瑶族服饰制作工序。
近年来,专门制作瑶族服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可能。“祖祖辈辈手里的技艺,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带着这样的想法,黎凤珍扛起了白裤瑶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旗帜——不仅引导家人加入白裤瑶服饰的制作,还发动了数百名白裤瑶群众参与其中,手把手教、实打实带,让这一传统制作技艺得以较好传承。
制作民族服饰,如果“小打小闹”,不仅难以养家糊口,而且传承步履维艰,甚至会被迫半途而废。左思右想,黎凤珍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唯有自主创业、扩大规模,才能实现梦想、走得更远。
说干就干,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在八圩瑶族乡老家创办了南丹县瑶寨原生态蓝靛蜡染坊,并将业务拓展到里湖瑶族乡,又创办了南丹县朵努手绣坊,大力发展白裤瑶族服饰的制作、租赁、销售、展览等业务。目前,两坊年营业收入达万元以上,白裤瑶服饰走上了规模化、市场化创业发展之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黎凤珍常说的一句话。她始终心系身边的贫困群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带领大家通过民族技艺实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白裤瑶每人每年至少需要两套全新的瑶族服饰,染坊所接的订单会有所增加;染坊与文创公司合作,制作符合现代潮流的文创产品,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想到这些,黎凤珍积极发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周边村屯的妇女居家制作瑶族服饰。
“如此一来,大家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黎凤珍说,通过制作服饰和文创产品,大家每个月能有0元以上的收入。前两年,黎凤珍所创办的两坊先后被认定为“扶贫车间”,帮助不少村民解决了就业增收的问题。
“下一步希望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和平台,让白裤瑶服饰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黎凤珍决心更好地担负起传承、发展民族技艺的责任,同时也带领更多瑶族同胞走上增收致富之路。(来源:广西日报记者:罗琦实习生:龙凤瑶)
环卫战线勤勉人潘利建:
尽职尽责不言苦
环卫战线勤勉人潘利建
每天凌晨3时左右,垃圾转运车开始作业,直到深夜23时垃圾转运站关闭,此时的潘利建才算是迎来一天难得的真正休息时间。
作为江南区市政环卫管理站车队副队长,潘利建负责管理垃圾的转运、垃圾车辆的调度等工作,等到转运站关闭后,“没什么事了,才能安心休息。”
年5月,潘利建进入江南区市政环卫管理站成为一名普通环卫司机,就此与城市环卫事业结了缘。
最初,潘利建是一名栏杆车司机。栏杆车——一种专门清洗公路栏杆的车辆,“驾驶起来并非易事,必须时刻盯着栏杆,不能因为走神碰倒了栏杆、影响了交通。”每趟班下来,由于精神高度集中,潘利建的脖子和眼睛都变得异常酸痛。
“不懂就学,敢于尝试”,是他的工作态度——为了提高技术,他除了对自己所负责的车辆状况了然于心,还经常利用空余时间掌握并熟悉车队其它车辆及机械设备的操作方法;“脏活累活抢着干”,是他的工作习惯——经常一个人顶几个人的岗位,如遇到司机空缺或者司机生病请假,潘利建总是二话不说,亲自开起垃圾清运车辆顶班,确保当天垃圾清运任务完成。
年8月,潘利建被选为垃圾运输车班长,管理车队里所有垃圾清运车辆的调度。升为“小领班”的他,却没有对工作有丝毫的懈怠,反倒是更加努力勤快。
由于高频率运转,垃圾运输车辆时常会发生故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潘利建开始主动学习并掌握简单的车辆修理技术,以便在接到司机的车辆故障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施救。
年的一天,已是深夜,一辆垃圾清运车发生了故障,此时修理师傅已下班回家。垃圾场内又黑又臭,修车的设施也不齐全,因担心车辆的安全问题,司机只能在垃圾场看车过夜。潘利建接到电话后,为了司机的安全起见,自己在中转站找来钢丝绳,开着一辆大型12吨的勾臂车前去救援。等到把垃圾车拖回停车场时,已是凌晨3时。
随着城市的发展,垃圾量日益增多,辖区生活垃圾转运因中转站不足、车辆不足、城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场处理能力有限等问题,时常出现垃圾转运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潘利建想方设法在现有的条件下把辖区的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出去。为此,他每天都到各中转站巡查了解情况,根据垃圾量合理安排车辆调度,主动与上门收集垃圾和道路清扫保洁的环卫工人沟通,动员他们配合垃圾分流,减少他们排队等候倒垃圾的时间。
从拂晓到夜晚,从酷暑到严寒,在最普通、最平凡的岗位上,没有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只是平凡的点滴付出——潘利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无闻地诠释着什么是全心全意、什么是尽职尽责。
(来源:广西日报记者:罗琦实习生:龙凤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