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
8月5日,艳阳高照。临近中午,农业专家曹孟梁走进清徐县孟封镇杨房村村民杨永东承包的蔬菜温室。温室里上一茬种的是水果型西红柿——普罗旺斯,拔秧后刚移栽了黄瓜。眼下黄瓜秧还只有一扎高,在土地的衬托下绿意盎然。
“小杨,你看这个。”转了一圈后,曹孟梁递给杨永东一片黄瓜叶,叶面上有些发白的斑点。“这是有了白粉病,除了控制湿度,必要时要喷药防治。”曹孟梁说罢,又指了指头顶说,这几天阳光晒,温室内温度有些高,要把顶棚的通风口开大些,降低室内温度。杨永东听到这里,连忙从裤兜里掏出手机,点开“方圆村”APP,手机页面上显示着温室大棚内实时土壤和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pH值,二氧化碳含量等数值。随着小杨指尖移动点击,头顶传来响声,原来是卷帘机正徐徐运行,顶棚上的棉帘一点点移开,通风口逐渐增大。一会儿工夫,温室内的气温就有了小幅变动。
“有了农业专家的指导和现代化的温室设施设备,现在种菜比以前轻松多了。”今年33岁的杨永东自嘲是个“菜鸟”。“小时候帮着父母种过菜,就是跟上大人‘照猫画虎’,大人除草,我帮忙除草。浇地时看看哪儿没有浇上,和玩儿差不多。真正种地,那是一点儿不会。”前几年小杨一直在企业上班,对于搞种植没有想过。“一是传统大田种菜既辛苦又挣得不多。二是没技术。”小杨坦言。
变化发生在年。当年,杨房村启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温室)建设”,集中流转土地余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建成28座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广泛应用高效保温棉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卷帘机,尝试立体栽培模式,推动了设施农业水平明显提高。
“28个温室,除了三四个温室是以前种大田菜的老把式承包外,其他都是像我这样的新手。”小杨讲,他承包了两个温室,今年头茬种的都是普罗旺斯。“这种西红柿口感好,销路也不赖,亩产在两万斤左右,一个温室一亩三分左右,两个温室总产超过5万斤。”关于具体入账多少,小杨笑笑说,收入还可以。
同行的孟封镇副镇长张永星说,像杨房村温室种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地头收购价每斤最低2元多,最高3元多。如果是自己零售,价格又能高一些。“所以啊,小杨的收入真是可以。”张永星说,为了扶持杨房村发展设施农业,县农业农村局聘请了农业专家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隔三差五地来杨房村转转、看看。要是碰到紧急情况,小杨还可以和专家视频对话,隔空问诊。
“有了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农业专家的悉心指导,我们这些外行、‘菜鸟’也能成为种菜的好把式。”小杨说,有了智能操作系统,即便是远隔千里,在手机上也能了解温室情况、操控设备。
离智能温室不远的大田里,几个老农也在葫芦架下忙碌着。这片葫芦地有74亩,集葫芦观赏、采摘、研学、文创为一体。“这片地也是村集体从村民手上流转过来的,每亩每年给村民元流转费。”村委会主任李刚虎介绍,葫芦一般是先育苗,再移栽到地里。每年6至8月最忙,需要除草、浇水、顺蔓、掐尖、打杈、授粉,葫芦种植基地有几十个村民忙活,每人每天收入90元。李刚虎说,葫芦一般亩产多个,每亩利润将近0元,这样村集体和村民都有收入。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李刚虎说,从年起,杨房村建设千亩城郊绿色高效农业试验区,包括葫芦园休闲观光区、设施农业科技展示区、特色杂粮高效示范区、果树栽培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醋文化旅游为基础,集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民宿度假、科技展示、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景区性田园综合体,不断调整产业种植结构,依靠农业现代科技,逐步把寻常的黄土地变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