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记者李兵报道:12月29日上午,太原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太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家评审会通过的《山西省太原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据介绍,《总体规划》由国家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主持编制,历时六年编制完成,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完善。

评审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总体规划》科学分析了太原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符合太原市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总体规划》定义太原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愿景为:“绿水青山,森林太原”。按照太原市未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体系“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总体布局为:“一核、两脉、三圈、四极”。

一核:以太原市中心城市核心区生态景观建设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主核,这里是太原市人口最为集中、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区域,也是对生态环境改善诉求最为迫切的区域。在这一核上,未来将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景观建设,增加绿地面积,尤其是开展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使城区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提高广大市民生活幸福感的同时,形成对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建设的认同感,通过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使森林走进城市、让生态走入人心。

两脉:一是太原市东、西、北山形成的山脉,是太原市绿化造林重点建设工程的骨干动脉,在太原市中心城区外围形成生态保护的屏障,作为太原市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等项目的重要载体,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主要支撑;二是汾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水脉,水脉串联起了太原市中心城区以及下辖的三县一市,通过在水脉周边开展水系绿化等工程,构建生态连通的廊道,形成太原市国家森林城市各个重要节点的网状支撑,构成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串联网络。太原市的山脉与水脉构成了一种“山为屏障、水为滋养,山为依托、水为网络”的总体结构,涵盖了未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程中的主要建设项目区域,也体现了太原市独特的山水格局与城市总体风貌。

三圈:一是城郊森林公园城市生活生态圈,通过环城道路生态景观带、森林公园等生态休闲场所的建设,达到增景、增色、增彩的效果,形成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核心圈层。例如:尖草坪区主要体现胜景再现;杏花岭区主要体现康养游憩;万柏林区主要体现生态科教;迎泽区主要体现寓教于乐;晋源区主要体现湖山古韵;小店区主要体现康体休憩。二是近郊平原及丘陵休闲生态圈,以中南部平原以及丘陵生态建设为契机,通过林业产业发展、经济林建设、生态旅游项目、特色小镇等不同项目的规划实施,形成对城市核心建设圈的支撑体系。三是远郊山区防护屏障生态圈,通过防护林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的修复等,实现对太原市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打造太原市国家森林城市绿色生态的自然屏障。

四极:以太原市四县、市即(娄烦、古交、阳曲、清徐)形成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四极。根据各个县市的主要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建设:娄烦县主要体现“水”,娄烦县作为太原市水源地,突出水源涵养林和汾河上游湿地保护修复建设;古交主要体现“山”,古交市矿产丰富,突出矿山生态修复和家庭林场康养建设;阳曲县主要体现“林”,阳曲县是京津冀生态协同圈的重点区域,突出生态屏障防护林带和全域森林康养特色旅游建设;清徐县主要体现“田”,清徐县是太原市的农业大县,突出农田防护林网的完善、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总的来说,以“三县一市”、“山水林田”作为太原森林城市建设的四极。

为了更好地与太原市国土空间规划等更好的衔接,太原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期限为16年,即年~年。分为三期建设:近期为年~年,为攻坚达标期;中期为年~年,为巩固提升期;远期为年~年,为深化完善期。

《总体规划》对太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投资进行了详细规划,16年间,太原市将累计拟投资.8亿元用于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其中近期拟投资58.3亿元,中期拟投资58.6亿元,远期拟投资.8亿元。

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总体规划》依托太原自然山水格局,将提高太原市城市森林品质作为森林城市的建设重心,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使太原市民共享生态福利,实现森林惠民。通过国家森林城市的规划建设,使太原市森林生态网络基本形成,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产业、生态文化、支撑保障五大体系初见成效,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要求。在森林城市建设中要实现增绿增色增景同步推进,各生态建设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营造林山相依、林水相伴、林田相间、林路相绕、林村相映、林城相衬,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空间,让市民共享生态福利,实现森林惠民,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使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绿化意识深入人心,“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绿色理念蔚然成风,最终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健康宜居、生产空间绿色安全的美丽太原”宏伟目标。

原标题:《《太原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