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在看重的是忠义,正所谓“忠臣不事二主”。不过,您知道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的吗?其实它和一个人古代名人有关,即狐突,并且他最后还成为了“雨神”,人们为他建庙修像,但可惜现在他已经不“火”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到狐突,想必很多读者还比较陌生,但说晋文公重耳大家都知道,而狐突就是晋文公的外祖父。史料记载,狐突的本姓为姬,也是晋国先祖叔虞(周武王姬发之子)的后人,后来他这一支迁徙到犬戎(今山西交城县),于是就改为了狐姓。狐突有两个女儿,分别是狐季姬和小戎子,她们都嫁给了晋献公,分别生下了重耳(晋文公)和夷吾(晋惠公);狐突还有两个儿子狐偃和狐毛,后来一直侍奉重耳。前年,晋国爆发了骊姬之乱,晋献公死后诸子争位,结果太子申生自杀,因此本该重耳继位,但夷吾却暗自谋杀重耳。
最后,狐突劝说重耳出逃,夷吾成功继位,史称晋惠公。晋惠公在位十四年,期间重耳一直流亡在外,后来晋惠公因病去世,其子姬圉继位,即晋怀公。晋怀公在位只有一年,期间他要求狐突把他两个儿子召回来辅佐他,但是狐突却拒绝了,表示他的两个儿子侍奉重耳,不能背信弃义侍奉两个主人,于是晋怀公一怒之下将狐突杀害。后来,重耳得到了秦国的支持,他回到了晋国,而晋怀公早已失去了民心,最后被杀。
这就是距今多年前的一段历史,狐突也正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因此他才得以被后人记住,尤其是他“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历来都被统治者推崇,也说明他“忠义”的价值观符合时代潮流。汉唐时期,狐突的事迹多有被统治们提及,他因此而丧命也令人感到钦佩。在《史记田单列传》中记载:“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虽然这是司马迁最先提到“忠臣不事二主”,但狐突却是最先这样实践的人。
到宋朝,狐突的地位又得到提高。据《宋史》记载,大观二年(公元年),宋徽宗下令修建狐突祠纪念狐突,还赐他“忠惠”,说明了宋徽宗也很看重大臣的“忠心”。后来,全国上下都刮起了一阵“狐突风”,一时间天下人都在修庙祭奠狐突。几年后,到宣和五年(公元年),宋徽宗又给狐突封侯,是为护国利应侯。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宋王朝已经日暮西山,两年后就爆发的“靖康之难”。因此,当时一定出现了某些不祥的征兆刺激到了宋徽宗,于是他才变得虔诚要给狐突封侯,并且还是“护国侯”,意思是希望狐突能庇佑北宋。
结果我们都知道,“狐突神”并没有显灵,北宋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不过民间百姓对狐突却依然虔诚,一直以来都香火不断,不过后来的统治对狐突却并没有多少热情了。一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沉寂许久的狐突又走上了神坛,这次是光绪皇帝赏赐狐突封号“灵弼”,即神灵庇佑,还在狐突庙挂上一块匾额,上书“求雨普泽”,于是狐突在清朝成了雨神。
我们都知道,清朝到光绪朝也已经日暮西山,其处境就和宋徽宗时期差不多,因此光绪皇帝也是为了祈求狐突能庇佑清朝,才让他成为雨神。自古以来,我们都是农业大国,因此农业是国之根本,而雨水则是农业之根本,只要雨水分丰沛,农业就会丰收,百姓就会安定,进而国家就会稳定富强,因此古代统治者都热衷于祭祀秋雨,到了光绪皇帝也不例外,故此,狐突就成为能降雨的神像,受到统治者和百姓的敬爱。可惜的是,狐突雨神也没有拯救清朝,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认识能力也不断提高,比如修建科学的水利工程保障农业的生产,而不再去“求雨”。因此,狐突也再次跌下神坛,原来香火鼎盛的狐突庙也逐渐冷清……
现如今,国内还保存的狐突庙已经不多了,其中最大的一处位于现在的山西清徐县,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如果您感兴趣也不妨去一探究竟,感受一下狐突这位过气的老雨神。
参考资料:
《解晋》作者:王杉,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