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之前妈妈帮小演员穿上戏服。新华社记者刘扬涛摄影新华社太原3月2日电(记者魏飚、刘扬涛)正月十五元宵节,山西榆次老城的庙会上,总能看到表演背棍的漂亮娃娃。他们来自背棍之乡--山西太原清徐县徐沟镇。
一位成年人在下,扛着上面站立的由小孩装扮的角色,两人之间用特制的铁棍连接。铁棍上,戏曲装扮的漂亮娃娃随着节奏摇摆,带动两只长长的水袖翩翩起舞。铁棍下,四五十岁的民间艺人脚下生风,又步伐绵软,徐徐前行。
这种由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独特表演形式就是背棍,它起源于金代,由祭祀活动演变而来,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背棍已成为一项纯粹的活跃在节庆之时的民间表演艺术。年,徐沟背铁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背棍具有欧洲芭蕾舞般的“托举”,又被誉为“空中芭蕾”。
化妆师给小演员化戏妆。新华社记者刘扬涛摄影
“一根棍子一出戏。”徐沟背棍老艺人们告诉记者,背棍的人物形象和装饰制彩均依民间故事、戏曲主题而定。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铁棍上的演员服饰与装束都各有不同,他们再现了中国戏曲和文学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场景,例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昭君出塞、黛玉葬花、穆桂英挂帅等等。
8岁的常紫妍是一位背棍“老演员”。她的奶奶段丽香说,今年是紫妍表演背棍的第五个年头了,应该也是最后一次表演。
小演员“上马”准备演出。新华社记者刘扬涛摄影
“看到孙女表演,算是圆了自己儿时的心愿。”55岁的段丽香记得,6岁那年村子里选拔表演背棍的小演员,大眼睛圆脸的她被选中,但胆小的段丽香那时候说啥也不敢上。“能表演背棍是一种荣耀,上过背棍的小孩子走起路来都抬头挺胸呢。”段丽香说,自己看着羡慕却总不敢尝试,渐渐地错过了机会,心里也留下一丝遗憾。
44岁的白志强耍背棍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他说,过去只有长相俊俏的女孩才有机会被选中。如今略有不同,小男孩也能上背棍,当地人认为表演背棍是锻炼孩子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表达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寄托。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句流传在山西的民谚,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徐沟背棍的艺术魅力。当看到小演员忽忽悠悠地表演起来时,一旁的观众不免担心他们的安全。
不过,这在表演者和徐沟本地人看来却是“杞人忧天”。因为背棍表演者都要经过严格训练,表演的孩子背部紧倚铁棍,演出前会用白布把孩子固定好,非常安全。
徐沟背棍演出进行当中。新华社记者魏飚摄影
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不断升温,背棍也迎来了发展传承的“春天”。徐沟背棍传承人张二保说,背棍在徐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徐沟镇能耍背棍的就有多人。正月里,徐沟镇的六七家表演团体都奔赴各地演出。张二保旗下也有65根背棍,在太原、大同、西安等地都有表演。
“背棍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春节红火不可缺少的部分。”张二保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12.html